学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意见
(徐工院教发〔2018〕24号)
各部门、各学院: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与要求,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现根据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各教学环节育人功能,形成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建设目标
树立“课程思政”新理念,构建“大思政”新格局,完善全校合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机制。筑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强化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引导教师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在每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与教学形式。培育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示范性通识课和专业课,打造一批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堂,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三、工作任务
(一)系统优化课程体系,全面提升育人功能
1.增加哲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选修课程数量
哲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课程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要充分发挥这些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优势,从中遴选建设一批优质课程。通过专题讲座、团队学习、理论宣讲、互动交流等形式开拓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视界,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围绕徐州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等传统文化开发通识课程,激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2. 拓展第二课堂“课程思政”渠道
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结合学校“大学生素养提升五个一工程”项目开发系列特色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综合素养课程教学,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促进学生协调发展。依托第二课堂开展系列主旋律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化认识、提升感悟、锻炼成长。
(二)深化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努力增强育人实效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认真落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积极推行中班教学。严格按照规定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编的最新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落实思政类课程集体备课制度。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一步探索实践教学的内容、载体、方式方法,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实现与理论教学的互补融合。
2.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
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实行专题教学、案例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推行“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时效性。采用案例讨论、演讲辩论等形式,增强师生教学互动。加强对教案编写、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研究,努力形成一批精彩教案、精彩课件、精彩微课。
创新学生学习方法,开展小组学习,加大课外学习量,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探索专业课程育人模式,不断创新育人手段
1.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要充分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发挥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打破原先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的困境,让课堂主渠道功能实现最大化。要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特点,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特色和优势,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教学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自然科学类课程要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工程技术类课程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帮助学生成长为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技术性人才。人文艺术类课程要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突出培育高尚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体育类课程要主动与德育相融合,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健全人格,弘扬体育精神。
2.培育思政功能明显的示范课程
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突出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课程建设与深化改革有机结合。遴选并培育一批思政功能明显的示范课程,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大纲,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教学设计。要充分发挥示范课程的引领作用,在总结试点的基础上,推进核心课程建设,开发在线开放课程,最终实现全部通识与专业课思政教学的规范化建设,整体提高育人效果。
3.强化专业文化育人功能
全面推进专业文化建设,将专业文化全面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价值取向,营造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专业文化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方面的导向及载体作用,促进学生基于专业文化的内驱发展,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育人能力
1.加强教师教育与培训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教师转变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导的传统观念,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提高教书育人意识。通过教学团队研讨与集体备课、老教师的传帮带、模范人物的带头示范、开展专题培训与课程思政大讨论等途径,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2.建立“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将“课程思政”理念充分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强化课堂教学纪律要求,严格执行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加强领导干部和教学督导听课制度,在听课笔记中体现“课程思政”的内容。在教学考核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使“课程思政”成为教师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工作机构。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学工作校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把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作为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政策基点,把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规划和发展战略之中,重点研究制定挖掘用好各门课程思政元素的政策措施。
(二)加强协同联动
整合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力量,建立协同配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机制。定期开展调研和专项研讨,研究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切实保障经费和资源投入,确保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三)加强工作考核
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建立动态化、常态化、滚动式评价模式,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成效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将学院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效纳入学院教学考核与党建和思政考核。
(四)加强宣传引导
充分挖掘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校内外传统媒体、校园网、微博、微信、校报等多种媒体的宣传平台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舆论氛围,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切实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学院
2018年11月20日